引导学生读书,该讲究些啥
发布人:学生处  发布时间:2017-10-10   动态浏览次数:213

      冰心在《忆读书》中,曾语重心长地告诉青少年“读书好、读好书、多读书”。据调查,当下我国青少年的读书状况并不尽人意。有的读书面不够宽广,有的囫囵吞枣、不求甚解,有的喜欢“猎奇”,还有的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把读书当作了一种负累。读书的方法欠缺,读书的效果不好。

  在当今,应该说,读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,那么,如何引导青少年做到自觉多读书、读好书,找到读书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,要有所“讲究”。

  首先,读书内容要“讲究”。青少年读书,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本相关的“完全解读”“配套丛书”等课内书,而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博览课外书。如果说课本是大树的主干,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外书,就是大树的枝和叶,只有主干和枝叶同生同长,大树才能枝繁叶茂、繁花似锦。

  鲁迅先生在《给颜黎民的信》中,曾对读书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——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,结果是不大好的,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。必须如蜜蜂一样,采过许多花,这才能酿出蜜来,倘若叮在一处,所得就非常有限,枯燥了。”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和知识积累的阶段,更需要广泛涉猎课外书,开拓知识视野,丰富知识储备,为成长成才打好人生底色。

  选择课外书,关键是看书的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无益处,凡是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书都可以拿来读。“有关家国书常读,无益身心事莫为”,所讲的就是读书的内容要“讲究”,这很值得我们深思。

  其次,读书方法要“讲究”。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,青少年学生要讲究读书的方法。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,像分析法、联想法、知识重建法、强化记忆法,等等。很难说哪一种是最科学的,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。

  选择读书的方法要因人因书而异。对一般了解性的内容可以“泛读”“速读”,像我国四大名著、世界十大经典、《鲁迅全集》等大部头著作,前言、序和作品简介是必须要看的,对正文则可以“跳读”,或者从中寻找经典篇章“选读”,还可以找青少年版、精编版等来读。对于需要强化记忆的,诸如国学名篇、经典散文等,就需要“精读”“品读”,不仅阅其文,更要知其义,还要对其中的用典出处、故事渊源和相关知识了然于胸,形成知识链。

  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读书要善于思考。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是要不得的,只有勤读书、善思考,才能有所裨益、不断长进。记读书笔记、写读后感、续写故事、有感情地朗读、讨论交流等,都是很好的方法。

  此外,读书效果也要“讲究”。各种各样的书汇成知识的海洋,更堆积起一座无尽的宝藏。青少年学生能够在书海中航行多远,能够从这座宝藏中汲取多少营养,关键看其追求怎样的读书效果。

  正如孔子教导学生说的那样:“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;取乎其下,则无所得矣。”这启示我们读书也要设定目标效果。郭沫若为了研究《红楼梦》,能够通篇熟诵;毛泽东将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读了几十遍,不仅在书中圈圈点点,标满了各形各样的注记,而且还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逐一考究、点评,读书成为他“治国、齐家、平天下”的一大法宝。

  拿起书、读进去、用起来,想必就是读书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。清华、北大的优秀学子通过微博、微信不断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和阅读心得;一些热心的专家、学者也纷纷为青少年开出了“阅读清单”;各级各类学校也在丰富着图书馆,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;家长更是为孩子读书不遗余力。环境和氛围有了,期待的就是读书的效果呈现。

  (作者:李汝霞,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-蒲公英评论网,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,违者必究。)